为深入探究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与艺术魅力,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青春筑梦,非遗寻根之旅”实践队于2025年7月23日走进厦门市博物馆,循着厦门的历史脉络,触摸闽南的民俗印记,细赏馆藏的文物精品。于三个特色展厅里,队员们沉浸式感受厦门的发展变迁,体悟闽南文化的深厚底蕴。
踏入厦门历史陈列展厅,在时光长卷中解码鹭岛文脉,为非遗溯源筑牢根基。展厅以时间为轴,首探宋元“海丝”展区:复原商船旁,珠光青瓷釉色莹润,“同安窑”落款印证着厦门作为贸易港口的繁盛。彼时波斯商队、阿拉伯使节在此汇聚,文化交融让瓷器纹样暗藏异域笔触——这种开放包容的气质,恰如闽南非遗“兼收并蓄”的基因。转至明清海防区,红夷大炮模型与“迁界令”抄本交织出一段坚韧叙事:清初迁界令曾让渔村凋零,先民却将造船技艺、渔业智慧凝为“口述非遗”,使送王船、疍民渔歌在颠沛中得以延续。这份“守根”的韧性,正是非遗传承的精神脉络。从史前贝丘的生存智慧,到近代开埠的变革勇气,厦门历史的每一次呼吸,都滋养着非遗的根系,唯有触摸历史的温度,方能听懂非遗传承的心跳。

图1:厦门历史陈列展厅展品

图2:实践队员参观展品
拍摄者:吴婧婷
接着走进的是闽台民俗展厅。队员们沿展线缓缓行进,入口处悬挂的清代黑漆金字《天上圣母实录》木匾(1805年立)格外醒目,其766字楷书铭刻的“妈祖庇佑施琅平台”等史实,成为两岸共祀信仰的珍贵物证。转入古厝营造展区,清代五彩刻度风水罗盘与脊檩上扎紧的五谷红绸,无声还原着“抛梁定”仪轨的细节。婚俗展柜内,光绪年间的洒金“十二版帖”婚柬与金漆缠枝莲纹聘礼担并列陈列,莲纹盘绕的技法与漆线雕同源,印证着两岸工匠共享的纹样体系。展厅中段,春季展板感应播放的闽南语年谣《廿九暝》在耳畔萦绕,秋季区域的电子骰盘正重现掷状元饼的热闹场景。临近出口处,金门风狮爷陶塑与闽南狮吻脊饰的兽面纹在对比展柜中隔海相望——相似的怒目卷髯造型,无声讲述着两岸辟邪文化的同源异流。两百余件器物在此褪去历史尘埃,让岁时祭祀、婚丧嫁娶中的文化基因,在海峡两岸的烟火日常里绵延不息。

图3:闽台民俗展厅
拍摄者:吴中豪

图4:《天上圣母实录》
最后步入的是馆藏精品陈列展厅,柔和的光线漫过展柜,空气中仿佛飘着时光沉淀的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屏气凝神,在静谧中感受历史的温度。目光流转间,德化白瓷的莹润、清宫玉器的雅致依次映入眼帘。白瓷观音像的釉色如凝脂般温润,泛着柔和乳光,胎骨细纹隐约可见,藏着闽南工匠的巧思与海上丝路的印记。而漆线雕《陈元光圣王像》,则如磁石般牢牢吸住人们的视线。近前细看,元帅头戴战盔,身披铠甲,双目圆睁,威风凛凛,神态威严;周身细如发丝的漆线盘结出铠甲鳞纹与战袍褶皱,金漆底色衬得线条愈发灵动,尽显武将英气。漆线雕作为闽南地区独有的传统工艺,已传承数百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线”为魂,全凭手工拉、盘、绕、堆,将雕塑的立体与绘画的细腻熔于一炉,既承载着闽南民间对英雄的崇敬,更凝结着匠人“以线塑魂”的巧思。这件《陈元光圣王像》,正是这门技艺的活化石——它不仅让我们看见传统工艺的极致,更让我们读懂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文化血脉中的生命力。展厅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文明的碎片。当白瓷的温润、玉器的厚重与漆线雕的精巧交织,不仅绽放出闽南文化的瑰丽风采,更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华艺术的博大精深,正藏在这些经匠心与时光共同雕琢的瑰宝里,跨越千年,生生不息。

图5:实践队员观赏《陈元光圣王像》
拍摄者:杨青霞

图6:实践队员在馆藏精品陈列展厅合影
拍摄者:杨青霞
馆外,盛夏的阳光透过树林洒下斑驳光影。实践队员们的手机备忘录里记满了见闻,镜头中定格着文物的细节,而心中涌动的,是对闽南非遗更鲜活的认知——它不仅是博物馆橱窗里的静态陈列,更是从“海丝”商船的浪花里驶来,在古厝的飞檐上栖息,于两岸共通的乡音里流转的生命。这场寻根之旅,让“青春筑梦”有了更清晰的坐标:唯有读懂历史馈赠的底蕴,才能让非遗的火种在年轻一代的手中,既守得住根脉,更开得出新花,让闽南文化的魅力在时光长河中永远鲜活。

图7:实践队员在厦门市博物馆合影
拍摄者:杨青霞
责任编辑 宣传中心 林锶淇
校对 王艺璇 伊炜真 陈昭蓉 张婧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