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漆线雕焕发新活力,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青春筑梦,非遗寻根之旅”实践队聚焦漆线雕传承现状并于2025年7月19日至24日展开调研。以漆线雕这门三百年非遗技艺为纽带,从问卷调研到亲手制作,从文化学习到公益义卖,实践队员们用青春行动为传统技艺传承注入新活力,让闽南文化的“线条艺术”在实践中重焕生机。
在厦门SM城市广场开展漆线雕专项问卷调研期间,实践队不仅收集到可支撑后续工作的宝贵资料,更在数据梳理中发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漆线雕传承过程中的多重挑战与潜在机遇。从调研结果来看,漆线雕当前的传播现状呈现出明显特点,其中认知度层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在认知度现状方面,数据显示仅46.51%的受访者知晓漆线雕这一非遗项目,超50%民众对其缺乏基本认知。这一现状反映出,漆线雕作为承载地方文化与传统技艺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公众层面的传播覆盖仍存在明显不足,难以让更多人充分了解其独特的工艺价值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图1:民众对漆线雕的认知程度
为进一步了解行业现状,实践队员们专访厦门聚宝堂漆线雕工作室老板蓝永昌。其经营的工作室曾耗时5个多月完成《清明上河图》作品,但蓝永昌先生坦言当前面临双重挑战:一是公众知晓率低,二是年轻群体普遍存在“老古董”认知偏见。尽管从业者尝试通过短视频直播演示漆线盘绕工艺,市场转化效果仍待提升。认知断层与体验隔阂揭示非遗传播亟需模式创新。该结论为后续实践厘清方向——通过可感知的参与式体验,打破公众对非遗的疏离感,构建活态传承新路径。

图2:《清明上河图》
摄影者:蓝永昌
带着调研中发现的认知断层与体验门槛问题,实践队决定从‘亲手做’开始破题——7月20日,实践队员们走进厦门市同安区鹭艺轩漆线雕制作工厂,在厦门漆线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第五次全国自强劳模荣誉获得者郭劲旺的指导下,沉浸式体验这项古老技艺的制作过程。
在鹭艺轩的工作室里,实践队员们跟着郭劲旺老师一步步体验漆线雕的制作。从炸制桐油成生桐油,再煮成熟桐油,加入优质矿物质粉反复捶打制成漆泥,每一步都透着老手艺的讲究。当把漆泥搓成细如发丝的线,小心翼翼地按压到底稿上,用桐油固定时,实践队员们才发现看似简单的动作里藏着大学问——稍不留意线条就会变形,力道不均又会影响整体质感。
真正上手后,实践队员们更深刻体会到这门技艺的不易。一条看似流畅的线条,往往要反复调整几十次才能满意;一个巴掌大小的作品,竟需要数天时间细细雕琢。指尖与漆泥的触碰中,实践队员渐渐明白,郭老师所说的“这不仅是手艺,更是心艺”意味着什么——它考验的不仅是技巧,更是耐心、专注与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份在时光中沉淀的匠心,比作品本身更令人动容。

图3:实践队员们制作漆线雕
拍摄者:颜思雨
数日的打磨终成硕果。实践队员们带着这份亲手打磨的成果走出工坊,将‘指尖的温度’融入社区烟火。7月24日,实践队在厦门市湖里社区广场举办漆线雕公益义卖活动,旨在传承非遗与助力社区公益。
此次义卖的作品,均由实践队员在漆线雕非遗传承人郭劲旺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既包含传统吉祥纹样,也融入了卡通元素;虽带着初学者的青涩,却处处透着手工雕琢的匠心。

图4:漆线雕义卖作品
拍摄者:杨青霞
活动中,实践队员化身“摊主”,布置展台、讲解漆线雕历史文化与制作故事,完整体验销售全流程。活动以象征性定价淡化收益,核心聚焦文化传播。实践队员表示,最大收获是体会到非遗适应市场的挑战与被认可的不易,更增强了传承责任感。这一活动让非遗走进社区生活,是青年传承文化使命的生动实践,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图5:实践队队员在向社区居民介绍漆线雕
拍摄者:董志超
从调研中发现的认知断层,到工坊里指尖与漆泥的碰撞,再到社区中与居民的文化对话,实践队员们用“手作”传递技艺温度,以“义卖”续写传承薪火,完成了一次从“认知”到“行动”的完整实践。
对于实践队员而言,这段经历不仅是对一门非遗技艺的初探,更让“传承” 二字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的责任;而对于漆线雕这门三百年的技艺来说,青年的参与恰是为其注入的新鲜血液——当更多人愿意亲手触摸、主动传播,当传统工艺能在社区烟火中找到新的生长土壤,这门“线条艺术”便能在时光流转中始终鲜活,让闽南文化的根脉在代代相传中愈发坚韧来转到夕阳。
责任编辑 宣传中心 林锶淇
校对 王艺璇 伊炜真 陈昭蓉 张婧玮